2009年10月2日 星期五

策展論述

「在路上」:2009阿川國際行為藝術交流展

策 展 緣 起

有一年﹐我車上載著以色列藝術家Tamar Raban和湯皇珍﹐從台南趕著到高雄豆皮在我策展的「行為愛上詩」活動上發表作品﹐在高速公路上遇到塞車﹐時間十分緊迫﹐大家自我解嘲我們的作品應該叫做〈在路上〉﹐在觀眾等到不耐煩打電話來問時﹐我們就可以說「是啊﹐我們是『在路上』呀!」

「在路上」﹐在地理上標明一種既已出發尚未抵達的游移不定狀態。人的一生從生到死亦常被指涉是一旅程﹐那麼我們生活於世不也是「在路上」。而現場行為這種強調過程﹐有時亦會與大眾產生互動的藝術﹐作品常常處於發展中的狀態﹐難有定本出現﹐同一個作品在不同時空下實施﹐甚至會有產生兩極面貌的可能性﹐所以行為藝術家面對自己的藝術處於「在路上」的感覺恐更強烈。

這幾年我的確是一直「在路上」。關注節能減碳環保議題的吳瑪琍老師﹐曾在一次展覽座談會上說「也許子啟的行為藝術是比較不消耗能源的﹐因為不需要什麼物件」﹐我立刻回以「但我要開車﹐搭火車﹐搭飛機去做作品啊!」短短六年﹐我到過日本﹐韓國﹐中國大陸﹐泰國﹐菲律賓﹐緬甸﹐美國﹐以色列﹐匈牙利﹐斯洛伐克﹐波蘭﹐芬蘭發表作品。與為數眾多的各國行為藝術家進行廣泛的交流。現場行為非得親身到現場不可﹐不是嗎?所以我和其他行為藝術家一樣﹐常常都是「在路上」。﹐雖然不見得是在同一條路上﹐但總有縱橫交錯的時刻﹐在某個十字路口﹐好比說那個行為藝術節﹐大家就這麼碰上了。然後在每個人的作品裡窺探出他如今是走在美學/人生路上的哪一點﹐仍在原地踏步﹐大躍進﹐退了幾步﹐還是左拐右轉了好幾個彎!幾年過去﹐大家且聚且散﹐在個別的路上尋求藝術大夢﹐同時也在共同的一個大方向上﹐慢慢往前推衍。

於是發現﹐雖說現場行為藝術是前衛且邊緣﹐而且極少學者批評家論述垂青﹐但浸淫久了﹐卻也嗅得出其中仍有不同流派走向﹐發展各異其趣。此次策展主軸﹐除了近年常見在固定空間/黑盒子﹐觀眾集中觀賞的行為展演外﹐亦將引進近一兩年﹐愈來愈多藝術家走出戶外進行的durational performance﹐一種介入/隱身日常公共空間裡的長時間(重覆)行為。另外﹐未經事先規範排練的同時同地發生集體行為展演也是此次活動的實驗重點。期待藉由新形式行為的演練與國內外藝術家面對面的交流對談﹐激發國內藝術家更多元廣泛的創作能量﹐與提昇作品的境界。

此外﹐此次受邀來台的八位外國藝術家﹐全數兼具藝術家與策展人身份﹐都是當今活躍於國際行為藝術節/界﹐且在其各自國家推廣行為藝術策展組織的重量級人物﹐當中不乏累計30年經驗的前輩藝術家﹐如在德國領導「黑市」(Black Market International)國際行為藝術家組織﹐以實驗集體行為表演聞名的Boris Nieslony﹐他早在80年代就已邀請陳界仁赴德表演。以及有30年表演藝術經驗﹐現正於美國波士頓美術館學院(School of the 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擔任人事部門主任﹐專門教授行為藝術的Marilyn Arsem。所以活動中亦將邀請他們及另外三位藝術家專題演講﹐與國內對行為藝術深感興趣者分享他們獨特豐富的經驗。

而為了拉進本土現場行為藝術家與學院相關領域之學者﹐藝評人之間的距離﹐亦將安排分享對談時段﹐分別邀請台北﹐台東﹐高雄﹐台南四位在地學者/藝評人來觀展﹐並於觀展/活動後與策展人/藝術家/觀眾展開對談分享﹐對談內容將被整理發表於相關藝術雜誌。

行為何其簡單﹐人人可以為之;行為何其困難﹐要做出好作品﹐成為一個好的行為藝術家﹐或者策一個好的展﹐都是極其困難的事。但我們還在這裡﹐阿川還在這裡﹐還有熱愛行為藝術創作的國內外藝術家與工作人員還在這裡﹐這便是我們所擁有最珍貴的資源…。11月﹐我們全力以赴!(葉子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