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5日 星期四

策展論述


  這 樣 遠  那 樣 近  

 

有時候 我心平浪靜 是樹是花是微風
 

有時候 我狂亂不已 想大口吞下一整個村子
 

有時候 我是藍 深深淺淺大大小小

可以歡笑 可以跳
 

有時候 我沒了顏色 從灰到黑

只能默然無語 淚流滿面
 

有時候 我快過野兔賽過羚羊

忽藍 忽黑 忽紅 忽白 沒個準
 

你說我是海

我說我是心
 

心 很少去看海

也許它知道它就是海
 

海 只能在海裡

但它知道它也在身體裡
 

百分之七十

神秘的數字
 

海就那樣偎著心

撫摸著它親吻著它
 

心 與 海

這 樣 遠  那 樣 近

 

最初﹐想的是要到山裡與海邊做行為﹐活動名稱都想好了﹐但後來卻越來越傾向只到海邊做﹐以及吳園公會堂﹐後者純粹是公部門的建議﹐自己去看了場地後覺得也不錯的結果。
 

年紀愈大愈聽話﹐聽心裡的話﹐再也無法也不想做出違心之事了。年輕時﹐常隨外在世界起舞﹐忙應和現實世界的這與那﹐像揚起的塵埃﹐飄飄忽忽地不扎實。年紀大了﹐兜轉了一大圈再回到原點﹐發現聽心裡的話還是最實在也最自在﹐這個世界也並不會因此而鄙棄你。畢竟在現實生活中﹐在學校﹐在職場﹐在家庭裡﹐為盡「本分」我早已習慣自我消音以無我成就大我。好不容易辛辛苦苦拉拔大一個孩子﹐竟又蹦出另一個,目前尚還在拉拔當中。如此這般應該可以算是已經盡到對社會的責任了吧。如果可以算是的話﹐那麼﹐在藝術世界裡就容許我自私一些﹐讓我一切從心出發吧!
 

在這麼多年之後﹐應該可以定調自己算是個比較內省喜歡沉思享受孤獨的人了吧!也許這可以說明為何我出身繁華台北卻能長居南部偏鄉達二十五年之久﹐終日沉浸在藍天綠野鳥鳴夕照裡而不生回返都會之心。一生愛好是天然啊!
 

但如果沒有閱讀沉思﹐沒有創作﹐沒有藝術﹐沒有同好環繞﹐不幾日我便會自覺面目可憎﹑心慌意躁。在這麼多年之後﹐我想我可以說﹐是的﹐行為藝術是我安心立命的所在﹐是我苦苦追尋直到年過四十才找到可以讓自己安定下來的志業。
 

因為年過四十﹐生活底定﹐所以我做藝術就只是因為愛﹐別無他求。做作品就只是因為愛;做策展﹐則除了愛以外﹐還多了回饋與責任之心。13年來多次出國參展﹐看到這麼多好的藝術家好的現場行為作品﹐就想到應該邀請好的藝術家來台灣﹐讓台灣藝術家以及觀眾有機會看到他們的作品﹐也讓外國藝術家得以認識台灣以及台灣的行為藝術現況。
 

「心與海:阿川國際行為藝術節」於是得以出場。此次策展曾有幾個命名出現在腦海裡﹐但最後「心與海」勝出。中文的「心」是個有趣的字﹐它既是身體(的一部分)﹐同時也指涉觀念/意念和感情。而我們知道身體與觀念正是行為藝術的根本。在行為藝術裡身體就是觀念﹐也是傳達觀念的媒介與載體。而心﹐既是身體也是觀念。至於海﹐其動靜平暴之現象不也正呼應了我們內心世界之廣袲多變。「心與海」於是也許可以這樣暗示﹐暗示人這個小宇宙其實正真真切切地呼應了外在的那個大宇宙:心在海裡﹐海在心裡﹐心海合一﹐內外兼俱。
 

「心與海」循當代國內外現場行為藝術節往例﹐目的在邀集藝術家齊聚一堂發表作品。做為一種邊緣﹐前沿而不具商業價值的藝術門類﹐鮮少畫廊﹐美術館﹐藝評人﹐學者或藝術家專注從事於斯﹐所以行為藝術節成為一個重要的場域﹐讓現場行為藝術家得以聚首﹐互相打氣砌磋琢磨。做為一種尚待開發實驗無法精準定 義的藝術形式﹐行為藝術節通常只提供場域讓藝術家自由發揮而不要求藝術家針對某一議題發想作品。換句話說﹐行為藝術節關注的是藝術家自身的心識與體現﹐而非對某一命題的研究與討論。行為藝術節關注的是藝術家如何在一段時間裡﹐以自己的身體或/與他人的身體﹐在一個特定的空間/環境裡﹐藉由行動操作過程讓現場的人感受到一種我們廣泛稱之為藝術的東西。
 

對於習慣進劇場看戲劇表演﹐習慣在看戲前拿到「節目簡介」(早期稱做本事)﹐習慣在戲裡看到忠孝節義或西方人所說的moral teaching/lesson(道德警訓)的台灣觀眾﹐在剛開始看現場行為表演時可能會有極大的不適感﹐會覺得「看不懂」。但是﹐如果可以放下這一切我們習以為常的東西﹐拋開想要「看懂」的企圖心﹐只留一顆樸實無華﹐原初善感的心來感受現場所發生的一切時﹐也許你會有不錯的收獲﹐在與藝術家來來往往衝擊對撞後﹐也許你會發現你看到的不只是現場藝術﹐最終你還看到了你自己。(葉子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