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8日 星期六

「相同但不同」 臺南公園樹林裡的集體行為-像是在玩捉迷藏

黃 彥 超


當我看到「相同但不同」的展演標題時,讓我回想起以前在學院策展一門作業。那就是要大家在期末時策劃一檔叫做「不是展覽的展覽」。

回想當時,很多人提及一個概念上的偏誤或是失效,意義上而言最後它還是能構成ㄧ檔展演。 

有幾位提及讓展示性削弱而把演繹詮釋的空間提升,彷彿構成某種程度上的「不和諧」。或是在某些思緒或脈絡的完整度上,讓它相對不那麼的銜接順暢,好像整個流程被鬆動了。在當中提供某種不正確性,或是外部空間的持續擾動。


它像是將一個正在運作的機器,鬆轉它的螺絲,雖然仍可構成運作,但好像也伴隨著我們口語描述上的即將有一朵「烏雲」遮住晴朗的藍天,或是提供一個「失效的語境迴路」-關於提供錯誤解讀的訊息。使其展演不那麼準確,也不那麼自若,讓閱讀的過程產生一點門檻。當然也許在「行為藝術」場域裡的命題與行為自身,沒有那麼直接又必然的關係,但回想不久前才剛來台南結束的「行為愛上詩」行為展演。當對比來到台南公園感受這次的集體行為時,我立即感受到的,包含一種集體弔詭的和諧感。幾位行為者在樹幹群中在自體的行為狀態中也試探彼此。好像小時候玩的鬥片(拼)的遊戲,你動一下我動一下的讓其一方覆蓋在上,也像是在玩扮家家酒的遊戲。


也許這也回應了這個共同行為展演的宗旨,鼓勵在公眾場域處理一種共融,在各自表述,且各自在各自領域相互為政外,又呈現了互相干擾又相互羈絆的狀態。行為者們也成為一個似網絡的關係。而雙方的抗衡,不單單僅是行為者們,當然還包誇外部(台南公園)所處的場域特質。讓這行為現場,好像必須要持續點燃火苗,讓彼此運攪成像陣風,使行為的勢繼續推延。

這次行為的現場位在台南公園舞台旁的數排樹木之間。它給我一種被劃分的區塊感。也或許大家都靠得蠻集中的,所以也給我一個遊戲的介面想像。行為者開始時前要執行一個內建的指令,才能開始生產,或產生一段作用的時間性與場域相抗衡。


我非常喜歡這次幾位行為者身體的踱步,或是幾個推擠的現場產生「塵土飛揚」的錯覺。 好像要啟動某個戰鬥質去跟其他的行為者產生一個對抗。有一股煙硝味蠢蠢欲動,然而那個戰鬥卻好像僅是自己與自己的念頭,很快的因為沒有一個可以明確投身的對象,所以好像開啟了半扇門又迅速的被關起來。我在猜想是否因為還有其他的行為者在現場持續的擾動,為了某種程度上的和諧,持續給我一種雷聲大而雨點小的感受。


我想到侯孝賢的「咖啡時光」這部電影。我們知道主角是誰,她在這部影片中穿梭在街頭、電車、老式的公寓住宅之間。

導演用了許多不同的鏡頭語言。比如充滿暈眩感的電車,且鏡頭不時的在主角與周圍排排坐的旅客們之間晃動,但不做更多深入的描述。

當來到下一個畫面,好像列車要通往山洞去某處,突然來一個長時間的鏡頭描寫,當你覺得好像要開展一些讓劇情延展的腳本或對話的時候,總讓你沒有辦法那麼如你所願的達到一個因為...而所以...的完整。


電影畫面中的主角一直呈現一種似幽靈的錯覺,明明她是主角,卻成為一位對應他者的主體經驗,而始終要參照彼此才可以彰顯一個此存在的對象。當我作為一個觀眾,反到提供了很多給我投身的機會,且試圖去揣摩一段時間性的身體感。但往往因為維持的時間太過短促,所以只能在視線裡跳針,再去窺看其它的行為者找到可以聯繫的語境。


當我的視線在場上持續瀏覽,好像子啓老師的身段。好像老鷹在高空盤旋,有沒有一個行為的缺口。這裡產生了一個有趣的問題意識,行為者是否呈現一個「見縫插針、趁虛而入」的守備姿態,每當形成一個可以成功進去取暖的空位產生時,好像給這個集體行為更多「局部的擾動」,當中也給了我數個感官感覺上的-「刺點」。


所以這次的行為現場好像提供給我的身體一個新想像,即是-我的目光就像閃光燈的錯覺。我試圖在幾位行為者中凝固幾個行為當下的瞬間,回推形成這個樣貌的前身在做些什麼?


在這次的集體行為讓我產生兩個有趣的問題點:


1. 每位行為者是否都帶著一個行為的腳本或是預期要處理的行為狀態即情境來到這個現場,如果其他行為者暗示著行為的插曲或混淆本身的動機。也許不知不覺間..它產生了混沌不明的空間。那麼?行為者如何回到原先的路徑,或是悄悄地將那些多餘的痕跡抹除。


2. 現場高大的樹叢,很像提供了數本「書」的形式載體。當透過這個阻擋或轉身的一念之間,是否在持續增添語意的過程中,反而將當中經營的細節也無意中被模糊掉了,而只給出一個大概上的行為特徵,被一個像是外部積極參與現場的未知力量給抵銷。


而這些持續卡、頓的特質,形成上述我感受到的「維持表面的和諧」。給了我似版畫雕刻連結,一刀一刀下去的刻痕,回推到每位行為者,成為一個集體創作不可或缺的一環,產生了一個拉扯與牽制力。而現場高大的樹木樹幹,好像給了另一秩序。產生了景窗間的對照與間隔。

總體而言,作為一位觀眾,集體行為讓回看單人行為時,產生更多「拉扯」或是「摩擦」,它不是那麼的理所當然的,或像是想像中完整的行為呈現。如果把行為視為一個對抗身體與時間的藝術形式,我覺得比起單人行為可以回推符號或是持續堆疊的時間,它更貼近思考行為的本質。



時間-2023/3/18

地點-台南公園

活動展演名稱-「相同但不同」

主辦單位: 阿川行為群

策展人: 葉子啓

協同策展人: 張婷詠(台南)

藝術家(台南場): 徐敏思/吳淑棉/尹浩威/張婷詠/葉子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