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30日 星期三

開麥拉



「在路上」:2009阿川國際行為藝術交流展紀錄手冊 開賣啦內含國內外14位行為藝術家在台北(大安森林公 園)﹐台東(都蘭糖廠)﹐高雄(鳳山鐵道倉庫)﹐台南(孔廟)所實施共24件個人戶外公共空間長時行為作品與1件室內集體行為實驗的作品圖片與藝術家自身創作說明。另外亦收錄任教於School of 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的資深行為藝術家Marilyn Arsem於台東大學關於現場行為與劇場的精彩演說稿一篇﹐以及葉子啟的策展宣言及思考行為現場及其記錄的短文各一篇。全書中英文對照﹐共84頁。

有意購買者請至郵局劃撥﹐帳號: 30180585﹐戶名: 葉子啟。請務必在劃撥單上註明: 姓名﹐郵寄地址﹐購買本數(每本酌收工本費150元﹐國內免運費)﹐及聯絡電話。數量有限﹐欲購從速。

2011年3月28日 星期一

如 果 不 再

葉 子 啟

I 獵奇之眼

如果不再在街上拉屎﹐不再把自己關在籠子或房子外長達一年﹐如果不再以鉤穿刺自己皮膚懸吊半空中﹐如果不再吃自己孩子的胚胎﹐如果不再…不再﹐嗯﹐驚世駭俗﹐不再搞怪﹐不再令人作嘔﹐瞠目結舌﹐那麼行為還能何以為是?

行為當驚世駭俗?當搞怪?當抗爭?當令人瞠目結舌?這些是行為裡的「政治正確性」嗎?若然﹐那麼行為領域裡是不是也存有某種霸權了呢? 如果這世上沒了火山爆發﹐洪氾﹐地震﹐土石流…難道就沒有其他可觀之處嗎?

會不會其實再怎麼「溫和」的行為﹐可能都存有某種洶湧﹐某種對抗﹐在某個角落裡。當畢卡索不驚不奇安靜地在畫室裡作畫時﹐他帶來的是不是繪畫史上的巨大革命﹐而我的包裹全身﹐是不是得付出代價:獨自面對自己的密室空間恐懼症…

會不會除了驚駭怪異抗爭洶湧…﹐行為也可以表現千千百百個別的東西…也許雋永如詩﹐也許讓人發噱﹐也許如禪家般苦行修身…就像所有其他藝術類別一樣﹐行為也可以有無限發展空間與方向﹐並且有其自身歷史脈絡流變。

之所以﹐不能只以獵奇之眼來看行為。

II 是藝術不是技術

III 請到現場來

(全文請參看「在路上」:2009阿川國際行為藝術交流展紀錄手冊頁8-10)


If No More Yeh Tzu-chi I Eyes for Strangeness

If you don’t shit on the street, cage yourself or stay out of any building as long as one year, kneel and hang yourself in the air, eat your own fetis…. If you don’t…well, don’t do anything horrible, strange, astonishing, or disgusting, what else can you do with performance art? Should performance art be horrible, strange, astonishing, or disgusting? Should it fight against somebody or something? Are these the “political correctness” in performance art? If they are, then isn’t it referring to an existence of hegemony in this field? If there were not volcano explosion, flood, earthquake, or mood flood any more, would there be nothing left to see on this planet? Could it be possible that there is always some sort of turbulence and revolt in some small unnoticed corners? Isn’t that Picasso brought a giant revolution in the history of paintings when he painted quietly and unsurprisingly in his studio? And haven’t I faced my own claustrophobia when I enveloped my whole body with that giant heavy god-damned black cloth? Could it be possible that performance art can show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other factors than just frightening, astonishment, revolt, anger or turbulence? Could it be otherwise poetic, funny, or full of the spirit of zen, etc.……. Just like all the other art categories, performance art can have boundless space and orientation to develop and form its own specific traits of history. That’s why one can’t see performance art only with the eyes for strangeness.

II It’s art, not skill

III Please Come to the Scene

( for the whole article, pls check Documenta of ON THE WAY International Performance Art Meeting, p 11-13 )

2011年3月27日 星期日

劇場與行為藝術


Marilyn Arsem
前言
你好! 謝謝出席。很高興來臺灣參加『在路上』(On the Way)藝術節的活動,有此機緣來到台東大學。
今天葉子啟請我和各位談談劇場與行為藝術。身為行為藝術家,我的作品經常是在世界各地,回應各種不同場域的現地行為創作。同時,我也任教於美國波士頓博物 館藝術學院(the School of the 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教授大學與研究所學生行為藝術理論與實作﹐這是與杜夫大學(Tufts University)合開的課程。
我將從一些劇場與行為藝術間的相異點開始談起,接著我會談到觀眾在觀看行為藝術時﹐可能如何觀賞以及如何思考藝術行動。最後﹐我會以一段短片,是臺灣最知名的行為藝術家謝德慶的作品,來做為例證。
我認為現場表演是一種連續漸層﹐一端是傳統劇場而另一端是行動藝術。事實上它並非如此純粹。這樣的分類純粹是理論架構,實際上的作品,通常跨多領域實踐, 也會結合媒體應用。藝術家並不遵循歷史家所界定的公式或範疇,而是依其作品所需借用不同的藝術操作。然而﹐辨認一些簡單的特性/差別還是有用的﹐有助於理 解兩者在實作上的差異。
傳統劇場
我先從漸層一端較為人熟知的傳統劇場開始。
劇場製作經常是對劇本的詮釋。劇本可能是一年前、一百年前、甚至一千年前的作品。 傳統劇場通常是在說一個故事,演出一段敘述/故事﹐通常發生在不同於現在的時空下。就算戲裡涵蓋了好幾年的故事,時間會被濃縮戲頂多只演幾個鐘頭。作品通常比人生來得龐大﹐宏偉﹐英雄。一群演員和設計者為一位導演工作,他負責戲的製作概念。那是一個垂直階層權力結構。導演擁有所有決定的最終決定權。劇組的工作是為大眾準備一齣製作﹐詮釋文本。挑戰的是要技術性地做好它……
行動藝術
你們在『在路上』藝術活動將會看到的作品則是在這個漸層的另一端。它在不同語言裡有不同的稱謂﹐像是「表演藝術」(Performance Art)、「行為藝術」(Behavior Art)、或「行動藝術」(Action Art)
行動藝術通常由一個人創作並表演﹐而且可被視為是一種視覺藝術的實作。 沒有導演,也沒有製作劇組。觀眾經常以某種方式被融入作品當中。
藝術家創作一個行動,使用材料﹐時間和空間,利用他自己的身體,以一個過程來檢視某個問題,來學習或實驗某件事情。並沒有敘述或是故事,雖然行動過程也許有一個先後順序……
觀眾的角色
謝德慶
為何從事行為藝術
翻譯 陳淑芬 校訂 葉子啟
(全文請參看「在路上」:2009阿川國際行為藝術交流展紀錄手冊頁20-25

2010年8月16日 星期一

「藝 窩 瘋」參展藝術家


 丁禹仲 Ding Yu-Chung

 宇中怡 Anna Yu

 紀紐約 Chi New-York

 葉子啟 Yeh Tzu-Chi

 蔡青 Cai Qing

 劉寅生 Craphone Liu

2010年8月10日 星期二

「藝 窩 瘋」現場行為表演


出身中國大陸﹐旅居德國﹐美國多年後﹐今落腳於新加坡大學任教﹐並於杭州中國美院攻讀博士的行為藝術家蔡青﹐將於八月偕妻返回台中渡假﹐七月初我收到他的電郵詢問可不可能在八月底他離台前在台南一起做個行為。我和蔡青相識於印尼的行為藝術活動中﹐他對行為的熱情遠高於我﹐行進坐臥間想的都是這玩意兒﹐而且主動出擊尋求做作品的機會﹐此次他找我便是一例。相較於他﹐我真是疏懶太多…

他積極﹐我被動。他節奏快﹐我緩慢。他雲遊四海﹐我執著一地。差很大。但是我願意呼應他的召喚﹐放下自己的習性與該是全然放鬆休息的空檔期間﹐為共同的志趣再次全力以赴。

令我十分感動的是﹐幾位年輕的本土藝術家也願意放下自己手邊的工作﹐前來參與我們迫在眉捷的活動。而且我屬意的「IN ART加力」畫廊﹐也竟剛好有一個空檔可以配合我們的時間﹐提供場地﹐真是銘感於心。

然後便是命題了。該為此次活動取名為何?傷透腦筋﹐許多像樣不像樣的名號指間流過﹐就在幾乎被亂碼攻克﹐即將當機彌留之際﹐突然亮出三個字—藝窩瘋!!!想想﹐這幾年﹐國內外現場行為/表演藝術的確有愈來愈興盛的態勢﹐去年巡迴台北﹐台東﹐高雄﹐台南「在路上國際行為藝術交流展」時﹐更讓我看到現場行為表演對青年學子產生的莫大魅力。那麼就在極有可能的「一窩蜂」來到之前(可能嗎?不可能嗎?你是在自我陶醉/催眠吧!好吧﹐就算是吧)﹐何妨先讓我們「藝窩瘋」一下呢?!

此次策展主軸在於藝術家先個別後集體﹐亦即活動初始由藝術家們同時但個別在展場裡或周邊街廓盤據一方進行個人作品﹐然後漸次回返至展場融入集體行為﹐與其他藝術家/作品/物件/觀眾/空間/環境…產生關聯互動﹐可集體可個別﹐可深陷可抽離﹐可凝具可崩散﹐在行為表演現場形成一股由不同意識或潛意識或無意識構成的(趨)動能﹐往一個無法預知﹐無以名狀﹐但精彩可期的某種發生/總體表演樣貌走去…

這對藝術家是一個艱難挑戰﹐他必須要在無數個當下出招/拆招或是結構/解構;對觀眾也是一個挑戰﹐他將沒有一張固定舒服的椅子可坐﹐沒有一個清晰感人的故事/文本/敘述可以遵循﹐他必須在空間裡隨藝術家遊移不定﹐在觀看的過程裡陪同藝術家不斷感知一切立即的發生:現場的氛圍﹐溫度﹐空氣﹐光影﹐同情﹐意義﹐反思﹐疑問﹐抗頡﹐療癒﹐幽默﹐諷刺﹐理性﹐感性…

於是﹐「藝窩瘋」將如「阿川行為群」一直以來的策展風格﹐尋求實驗當代現場行為表演可以往未知發展/探究到何等境地…是關心當代前衛藝術者﹐與視覺藝術和表演藝術相關科系師生所不能錯過的一場夏日表演盛事。(葉子啟)


活動名稱: 藝窩瘋 現場行為表演
時間: 2010/8/21 17:00 - 20:00
地點: 加力畫廊 (台南市友愛街315號﹐tel:06-2213638)
主辦單位: 阿川行為群
策展人: 葉子啟
參展藝術家: 丁禹仲﹐宇中怡﹐紀紐約﹐葉子啟﹐蔡青﹐劉寅生
影像紀錄統籌: 陳伯義
協辦單位: 加力畫廊
畫廊專案協力: 黃知宥

(本活動不收門票﹐但為安全會控制入場觀眾人數。並隨時於官方部落格公布活動相關訊息)

2009年12月9日 星期三

「在路上」作品選樣 / 「On The Way」Some Works


陳界仁 台北大安森林公園 Chen Chieh-Jen . Da-an Park, Taipei . 葉子彥 攝


陳憶玲 台北大安森林公園 Chen Yi-Ling. Da-an Park, Taipei . 姚立群 攝


鄭詩雋 台北大安森林公園 Cheng Shih-Jun . Da-an Park, Taipei . 葉子彥 攝


紀紐約 台北大安森林公園 Chi New-York . Da-an Park, Taipei . 林郁盛 攝


Sakiko Yamaoka . National Taidung University, Taidung 台東大學 . 丁禹仲 攝


Marilyn Arsem . Dulan Sugar Factory, Taidung 台東都蘭糖廠 . 謝嘉釗 攝


瓦旦‧塢瑪 都蘭糖廠 Wadan WuMa , Dulan Sugar Factory, Taidung . 謝嘉釗 攝


丁禹仲 都蘭糖廠 Ding Yu-Chung . Dulan Sugar Factory, Taidung . 謝嘉釗 攝


阿道‧巴辣夫 都蘭糖廠 Adao BaLaFu . Dulan Sugar Factory, Taidung . 謝嘉釗 攝


Sinead Odonnell . Fong-Shan Railway Warehouse 鳳山鐵路倉庫 . 李青亮 攝


葉子啟 鳳山鐵路倉庫 Yeh Tzu-Chi . Fong-Shan Railway Warehouse . 李青亮 攝


賴芳玉 鳳山鐵路倉庫 Lai Fang-Yu . Fong-Shan Railway Warehouse . 李青亮 攝


Boris Nieslony . Confucius Temple, Tainan 台南孔廟 . 陳伯義 攝


Melati Suryodarmo . Confucius Temple, Tainan 台南孔廟 . 陳伯義 攝

2009年11月23日 星期一

台南場 - 孔廟園區

「在路上」最後一場即將於11月24日於台南孔廟進行
計有Boris Nieslony﹐Melati Suryodarmo, Sinead Odonnell, 丁禹仲參與表演
時間在下午2:00至4:00。 5點至7點移師府前路對街的東門美術館進行藝術家驚驗談與分享對談的單元。

2009年11月22日 星期日

高雄場 - 鳳山鐵路倉庫

高雄集體行為實驗業已成功落幕
實際參與藝術家為
Boris Nieslony, Marilyn Arsem, Melati Suryodarmo,
Sinead Odonnell, 賴芳玉,葉子啟﹐瓦旦‧塢瑪﹐丁禹仲﹐紀紐約

2009年11月14日 星期六

台北場 - 大安森林公園

「在路上」11月15日即將於台北大安森林公園開展
5位外國藝術家(美國.印尼.西德.北愛爾蘭.日本)與5位台灣藝術家
將於公園裡外同時施行 " 定點 " 或 " 移動式 " 行為
時間從下午2點進行到下午4點
觀者可以在公園一邊散步. 一邊在不同角落巧遇藝術
或許藝術家會邀請現場觀眾一同參與創作. 或許會請觀眾吃東西
各種可能即將發生. . .

大安森林公園 - 藝術家施行行為地點



7位藝術家 "定點" 行為演出
Sakiko Yamaoka . Sinead Odonnell . Marilyn Arsem . Melati Suryodarmo .
陳界仁 . 陳憶玲. 鄭詩雋

3位藝術家 "移動式" 行為演出
Boris Nieslony . 瓦旦‧塢瑪 . 紀紐約

2009年11月5日 星期四

台灣藝術家簡介 about local artists


丁禹仲 Ding Yu-Chung
1982生於台北,現就讀台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2006年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西畫組。2009「我要去當兵」個展於高雄。2008年參與「台灣以色列青年藝術家交流開幕演出」。2007年參與「台灣國際行為藝術節」、「中國現場黑白動物園」、「蝕 行為現場」、「台灣日本國際行為藝術節」。

瓦旦‧塢瑪 Wadan Wuma
2008上海「亞洲身體藝術節」。2007台北「國際行為藝術節」、北京「〈打開〉國際行為藝術節」。2006「日本四大城市國際行為藝術節」、北京「〈大道現場〉國際行為藝術節」、中研院二十一世紀的人文與科學–作品:〈饗宴〉。2005台北、澳門、智利、阿根廷、烏拉圭、南北愛爾蘭藝術節。

阿道‧巴辣夫 Adao Balafu
2008 演出「風起雲湧—七腳川事件百週年紀念」(原舞者)
2008 演出「大海嘯」(原舞者)
2007 演出「杜鵑山的回憶」(原舞者)
2007 行為表演「尋找」牯嶺街小劇場

紀紐約 Chi New-York
1983年出生,Taiwan Kaohsiung人,目前以行為創作與複合媒材為主,手法上慣用低限的媒材與現地製作Site-Specific。2009年,第九屆「台中二十號倉庫」駐站藝術家。2008年,第五屆「新樂園空間」藝術新秀。2007年,第六屆「嘉義鐵道藝術村」駐村藝術家。 blog : http://nypark.blogspot.com/

陳界仁 Chen Chieh-jen
是當前國際上最知名的台灣藝術家之一﹐甫獲第十三屆國家文藝獎﹐並於上個月獲入圍英國威爾斯「世界藝術獎」。近兩年重要參展有:
2008 第一屆紐奧良雙年展:展望.1
2008 廣州三年展:與後殖民說再見
2008《軍法局》西班牙蘇菲雅美術館個展
2007 疑結-紐約亞洲協會美術館個展
2007 伊斯坦堡雙年展 ##ReadMore##

陳憶玲 Chen Yi-Ling
現任「水田部落」團長,資深劇場工作者。曾任財團法人跨界文教基金會暨差事劇團企畫主任,於2005年開始發表行為藝術作品,曾參加第十四屆日本國際行為藝術節、第四屆TUPADA國際行動藝術節、2007台北國際行為藝術節、韓國忠州與金泉國際行為藝術節 (CGIPAF’08)、Theater Piece I–TIPAF計畫展演暨傅炳榮攝影作品展(2009,台北、高雄)、OPEN打開國際行為藝術節(2009,北京)、澳門國際行為藝術節(2009)。

葉子啟 Yeh Tzu-Chi
祖籍福建安溪﹐生長於台北﹐現居台南。西洋文學碩士﹐曾任崑山科大專任英文講師﹐聯合文學雜誌社編輯﹐自由寫作與翻譯。2002年因參與行為藝術工作坊開始從事行為創作。2003年成立「阿川行為群」﹐組織本土與國際性行為藝術活動。曾在日本﹐韓國﹐中國大陸﹐泰國﹐菲律賓﹐緬甸﹐美國﹐以色列﹐匈牙利﹐斯洛伐克﹐波蘭﹐芬蘭參與行為活動發表作品。

賴芳玉 Lai Fang-Yu
2008公共藝術案:「大五金藝術造街:五金寶寶」。2007台灣新藝「女人做頭家:植栽的方式」新時尚美學、愛河文化流域展「舞出河流之愛」。2006駁二藝術特區「遼闊的漣漪與合音:重組記憶」跨領域呈現、CO6台灣前衛文件展:南方製藥廠「煉丹: 亂雨。失神。雜音」。2005國藝會補助,獲邀日本東京參與「Asia meets Asia festival:Unbearable Dreams 3」台灣代表藝術家、女性藝術協會,鳳山火車倉庫「快樂指數:快樂,自己找」策展人。

鄭詩雋 Cheng Shih-Jun
生於1979年,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曾任「SXM」、「Snow Ball」…等實驗樂團吉他手,目前為「紅太陽藝術有限公司」執行長、中華民國視覺藝術協會理事。作品涵括:錄像、裝置、雕塑、聲響…等形式,曾展出於紐約、上海、北京、澳門、韓國、日本、印尼、菲律賓、俄羅斯、葡萄牙、馬其頓等各大美術館與展演空間。

2009年11月1日 星期日

外國藝術家簡介 about overseas artists


Marilyn Arsem 美國
1975年起開始從事現場行為創作。作品包含個人表演到結合裝置與表演的大型創作。曾在歐洲﹐亞洲﹐北美洲與南美洲眾多藝術節﹐替代空間﹐畫廊﹐美術館﹐研討會﹐與大學院校裡發表作品。是美國波士頓跨領域藝術組織Mobius的創辦人。目前任教於波士頓美術館學院the School of the 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專門教授行為藝術。並任該校人事主任。

Nieslony, Boris Georg 德國
生於1945年。自1966年開始行為藝術創作。1970年開始繪畫。1975年開始跨媒材創作。1981年創辦 “The Black Kit”﹐收集行為藝術檔案﹐並組織歐洲行為藝術網絡。1985年組織馳名國際行為藝術團體“BLACK MARKET INTERNATIONAL”﹐直至今日﹐每年參與藝術家齊聚一地﹐實驗集體行為表演的可能性。1995年組織行為藝術研討會。1996年開始主編網路行為藝術年刊www.asa.de/magazine。2002年成立歐洲行為藝術學院www.epi-zentrum.org。

Melati Suryodarmo 印尼/德國
1969年生。在印尼取得政治學學位後﹐前往德國學習舞踏﹑編舞並追隨Marina Abramovic學習行為藝術﹐2002年取得行為藝術領域碩士學位。曾參與眾多國際行為藝術節與展覽。2003年參加第50屆威尼斯雙年展。2005年獲邀於阿姆斯特丹梵谷美術館演出。2007年於第52屆威尼斯雙年展舞蹈藝術節﹐與赫爾辛基當代美術館KIASMA演出。2008年在義大利Bolzano的Manifesta7上發表新作。近兩年﹐她開始在印尼與東南亞地區呈現作品。

Sinead O’Donnell 北愛爾蘭
超過10年從事行為表演﹐裝置﹐環境與時間藝術。她作品中對於環境(地域)的觀念行動呈現出物質與記憶﹐藝術家與觀眾﹐媒材與規範﹐歷時與即興﹐地域與空間﹐本能與方法之間複雜的差異或同一性。她常在愛爾蘭不同的地理環境中施行作品。亦曾獲北愛爾蘭與英國官方資助前往南美﹐中東﹐和東歐發表作品。

Sakiko Yamaoka 日本
1961年生。畢業於日本Musashino藝術大學。曾於東京﹑橫濱﹐長野﹐京都﹐廣島策展國際性行為藝術活動。2000年開始受邀至國外發表作品。曾在新加坡﹐德國﹐英國﹐印尼﹐泰國﹐芬蘭﹐美國﹐波蘭﹐加拿大參與當地行為藝術活動。

2009年10月23日 星期五

阿川行為群簡介 about ArTrend Performance Group

 
阿川行為群
姚瑞中在《台灣行為藝術檔案1978-2004》一書中寫道「葉子啟於2003年成立『阿川行為群』﹐立志推動南部的行為藝術﹐於2004年底推動了『台灣亞洲行為藝術交流展』活動﹐無論是個人創作或組織活動﹐都可以看出其積極努力的嚐試。」阿川行為群是台灣南部唯一以行為藝術為發展職志的藝文團體。創團後﹐雖非年年策展﹐但一旦策辦活動﹐都是叫好叫座﹐並能帶動一股風潮﹐引領社會人士與青年學子對以現場身體行為表演為主的前衛藝術有所理解﹐並願意親身嘗試參與。此外﹐並藉由舉辦國際性行為藝術交流展﹐提供一個國際與台灣本土行為藝術的交流平台。期望在國內能草根性地發展行為藝術;在國際上﹐能提高國內行為藝術(家)在國際上的能見度。

「行為藝術雙日嘉年華:霜田誠二行為表演藝行工作坊」
台南誠品 2003

「2004台灣亞洲行為藝術交流展」
獲國藝會,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台北市文化局補助 台南 , 台北 , 台東 , 高雄 2004

「愛戀身體‧行為人間:2004台灣亞洲行為藝術交流文件裝置展」
獲國藝會補助 高雄 , 台南 , 台北 2005

「行為愛上詩:視覺詩現場行為展演」
高雄豆皮 2006

2009年10月22日 星期四

外國藝術家參與場次表

 
                                  台北         台東         高雄         台南
Boris Nieslony             ˇ             ˇ             ˇ             ˇ
Sinead Odonnell          ˇ             ˇ             ˇ             ˇ
Melati Suryodarmo      ˇ             ˇ             ˇ             ˇ
Marilyn Arsem             ˇ             ˇ             ˇ
Sakiko Yamaoka          ˇ             ˇ(僅參加台東大學場次)

2009年10月21日 星期三

台灣藝術家參與場次表

 
                     台北         台東         高雄         台南
陳界仁           ˇ
陳憶玲           ˇ
瓦旦               ˇ             ˇ             ˇ
紀紐約           ˇ                              ˇ
鄭詩雋           ˇ                              ˇ
丁禹仲                            ˇ             ˇ             ˇ
賴芳玉                                             ˇ
阿道                                ˇ
葉子啟                                                              ˇ
 

2009年10月3日 星期六

活動行程

2009/11/15 台北
14:00-16:00 大安森林公園 戶外durational行為
17:00-19:00 紫藤廬 室內表演+Boris Nieslony驚豔談 +分享對談

2009/11/17 台東大學人文學院
15︰30-16︰30 Marilyn Arsem驚豔談
17:00-17:30 藝術家行為展演

2009/11/18 台東
14:00-16:00 都蘭糖廠 戶外durational行為
17:00-19:00 糖廠咖啡屋 室內表演+Sakiko Yamaoka驚豔談+分享對談

2009/11/21 高雄
14:00-16:00 鳳山鐵路倉庫 現場集體行為實驗
17:00-19:00 豆皮文藝咖啡館 Sinead Odonnell驚豔談+ 分享對談

2009/11/24 台南
14:00-16:00 孔廟文化園區 戶外durational行為
17:00-19:00 東門美術館 室內表演+Melati Suryodarmo驚豔談 + 分享對談


鳳山鐵路倉庫地圖

Schedule

11/15 Taipei
Ta An Park / outdoor durational performance
Wistaria Tea House / indoor performance + Boris’ talk on Black Market International

11/17 Taidung
Taidung University / Marilyn’ s talk on Theatre vs Performance + 1 artist performance

11/18 Taidung
Dulan Sugar Factory / outdoor durational performance
Dulan Café / indoor performance + Sakiko Yamaoka’ s talk

11/21 Kaohsiung
FongShan Railway Barn / group performance experiment
Dogpig Café / Sinead Odonnell’s talk

11/24 Tainan
Confucius Temple Culture Zone / outdoor durational performance
Dongmen Gallery / indoor performance + Melati’s talk on Performance: Mainstream vs Marginal

2009年10月2日 星期五

策展論述

「在路上」:2009阿川國際行為藝術交流展

策 展 緣 起

有一年﹐我車上載著以色列藝術家Tamar Raban和湯皇珍﹐從台南趕著到高雄豆皮在我策展的「行為愛上詩」活動上發表作品﹐在高速公路上遇到塞車﹐時間十分緊迫﹐大家自我解嘲我們的作品應該叫做〈在路上〉﹐在觀眾等到不耐煩打電話來問時﹐我們就可以說「是啊﹐我們是『在路上』呀!」

「在路上」﹐在地理上標明一種既已出發尚未抵達的游移不定狀態。人的一生從生到死亦常被指涉是一旅程﹐那麼我們生活於世不也是「在路上」。而現場行為這種強調過程﹐有時亦會與大眾產生互動的藝術﹐作品常常處於發展中的狀態﹐難有定本出現﹐同一個作品在不同時空下實施﹐甚至會有產生兩極面貌的可能性﹐所以行為藝術家面對自己的藝術處於「在路上」的感覺恐更強烈。

這幾年我的確是一直「在路上」。關注節能減碳環保議題的吳瑪琍老師﹐曾在一次展覽座談會上說「也許子啟的行為藝術是比較不消耗能源的﹐因為不需要什麼物件」﹐我立刻回以「但我要開車﹐搭火車﹐搭飛機去做作品啊!」短短六年﹐我到過日本﹐韓國﹐中國大陸﹐泰國﹐菲律賓﹐緬甸﹐美國﹐以色列﹐匈牙利﹐斯洛伐克﹐波蘭﹐芬蘭發表作品。與為數眾多的各國行為藝術家進行廣泛的交流。現場行為非得親身到現場不可﹐不是嗎?所以我和其他行為藝術家一樣﹐常常都是「在路上」。﹐雖然不見得是在同一條路上﹐但總有縱橫交錯的時刻﹐在某個十字路口﹐好比說那個行為藝術節﹐大家就這麼碰上了。然後在每個人的作品裡窺探出他如今是走在美學/人生路上的哪一點﹐仍在原地踏步﹐大躍進﹐退了幾步﹐還是左拐右轉了好幾個彎!幾年過去﹐大家且聚且散﹐在個別的路上尋求藝術大夢﹐同時也在共同的一個大方向上﹐慢慢往前推衍。

於是發現﹐雖說現場行為藝術是前衛且邊緣﹐而且極少學者批評家論述垂青﹐但浸淫久了﹐卻也嗅得出其中仍有不同流派走向﹐發展各異其趣。此次策展主軸﹐除了近年常見在固定空間/黑盒子﹐觀眾集中觀賞的行為展演外﹐亦將引進近一兩年﹐愈來愈多藝術家走出戶外進行的durational performance﹐一種介入/隱身日常公共空間裡的長時間(重覆)行為。另外﹐未經事先規範排練的同時同地發生集體行為展演也是此次活動的實驗重點。期待藉由新形式行為的演練與國內外藝術家面對面的交流對談﹐激發國內藝術家更多元廣泛的創作能量﹐與提昇作品的境界。

此外﹐此次受邀來台的八位外國藝術家﹐全數兼具藝術家與策展人身份﹐都是當今活躍於國際行為藝術節/界﹐且在其各自國家推廣行為藝術策展組織的重量級人物﹐當中不乏累計30年經驗的前輩藝術家﹐如在德國領導「黑市」(Black Market International)國際行為藝術家組織﹐以實驗集體行為表演聞名的Boris Nieslony﹐他早在80年代就已邀請陳界仁赴德表演。以及有30年表演藝術經驗﹐現正於美國波士頓美術館學院(School of the 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擔任人事部門主任﹐專門教授行為藝術的Marilyn Arsem。所以活動中亦將邀請他們及另外三位藝術家專題演講﹐與國內對行為藝術深感興趣者分享他們獨特豐富的經驗。

而為了拉進本土現場行為藝術家與學院相關領域之學者﹐藝評人之間的距離﹐亦將安排分享對談時段﹐分別邀請台北﹐台東﹐高雄﹐台南四位在地學者/藝評人來觀展﹐並於觀展/活動後與策展人/藝術家/觀眾展開對談分享﹐對談內容將被整理發表於相關藝術雜誌。

行為何其簡單﹐人人可以為之;行為何其困難﹐要做出好作品﹐成為一個好的行為藝術家﹐或者策一個好的展﹐都是極其困難的事。但我們還在這裡﹐阿川還在這裡﹐還有熱愛行為藝術創作的國內外藝術家與工作人員還在這裡﹐這便是我們所擁有最珍貴的資源…。11月﹐我們全力以赴!(葉子啟)

2009年10月1日 星期四

Curator's Words

Something about On The Way
Yeh Tzu-chi


Geographically, “on the way” refers to a moving/unsettled state before one reaches some destination. One’s life is also often looked as a journey. It’s also “on the way”, isn’t it? As an artist who practices an art form that emphasizes the process, interaction with the audience/public, and the difficulty to reach a fixed/final edition of his art because sometimes even the same piece might come to an opposite outcome when practiced under different times and spaces, the performance artist might have a much stronger sense of “on the way” than any other artist.

In about recent 10 years, many performance artists are always on their way to some live performance art festival/event/spot to show their performances, and to communicate with other domestic or international performance artists together with the audiences. They are always on the way, though not necessarily on the same way. However, they do come across one another sometimes and somewhere. When they see one another’s performance, they learn that this artist is doing this and that artist is doing that, this artist is going to this direction and that artist is going to another direction. That’s how they come to know that every one of them is pursuing his/her dream of art in this or that way. And thus did they move, if slowly, toward some big vague similar direction.

As an avant-garde and marginal art form, live performance is hard to attract critics or scholar’s attention. Perhaps that accounts why people fail to have a clear map of it in their mind. But being a member of international performance art circle, I’ve found somehow there are still some different “schools” in this circle, and artists can develop in very different multiple ways. This year, we would like to have audience in Taiwan to see more outdoor durational performance, to experience the durational that involves and hides itself in the daily public space. For the past few years, we have quite a few indoor performances, but we hardly have outdoor durational. Besides, a group performance that many individual performances happen in the same time in the same venue is also what we want to experiment this year. I hope that the practice of these new forms of performance may bring a new perspective to our local artists and audience.

We will also ask some of the overseas artists to talk on some certain topics during the event. Hopefully, there will be one speech in every city. And we will also invite local art critics or scholars to come to see our performance in every city and write something afterwards, which we will try to publish in one of our local art magazines.

2009年9月5日 星期六

外國藝術家 International Artists


Boris Nieslony 德國


Marilyn Arsem 美國


Melati Suryodarmo 印尼/德國 ##ReadMore##


Sakiko Yamaoka 日本


Sinead Odonnell 北愛爾蘭

2009年9月4日 星期五

台灣藝術家 Taiwanese Artists


丁禹仲 Ding Yu-Chung


瓦旦‧塢瑪 Wadan Wuma


阿道.巴辣夫 Adao Balafu ##ReadMore##


紀紐約 Chi New-York


陳界仁 Chen Chieh-jen


陳憶玲 Chen Yi-Ling


葉子啟 Yeh Tzu-Chi


賴芳玉 Lai Fang-Yu


鄭詩雋 Cheng Shih-Jun